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书香江苏在线

搜索
热搜: 活动
微信
qq
weixin
书香江苏在线 首页 书香要闻 热点资讯 2019南京“阅读榜样”出炉 倾听榜样的声音

2019南京“阅读榜样”出炉 倾听榜样的声音

2019-3-28| 发布者: zhaowei| 查看: 1021| 评论: 0|来自: 南京日报

摘要: 作为2019南京书展的重点活动,2019南京“阅读榜样”评选结果已经揭晓。6名阅读榜样分别是:青年先锋阅读榜样——杜烨能;科技创新阅读榜样——邓媚;文化传播阅读榜样——于锋;教书育人阅读榜样——聂雁云;基层社 ...

2019南京“阅读榜样”出炉

倾听榜样的声音 感受阅读的力量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南京为中国都市文化版图奉上了颇具辨识度的人文气息。这里书香萦绕,无数名家在这里生活,阅读,写作,成为南京城市文化的一部分。他们是南京人引以为傲的“阅读榜样”,他们的阅读姿态与志趣,成为引领南京人的风尚。

作为2019南京书展的重点活动,2019南京“阅读榜样”评选结果已经揭晓。6名阅读榜样分别是:青年先锋阅读榜样——杜烨能;科技创新阅读榜样——邓媚;文化传播阅读榜样——于锋;教书育人阅读榜样——聂雁云;基层社区阅读榜样——王卫平;企业工匠阅读榜样——陈美霞。

细观这些“阅读榜样”的阅读生活与故事,总有一股精神与力量鼓荡其间。让我们走近他们,倾听他们,和他们一样爱上阅读、享受阅读。

叶兆言: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

回忆自己的阅读生涯,作家叶兆言表示,最值得夸耀的就是,除了应付考试,大多数时间都没有刻意去读什么必读书,想读什么就读什么。

“我的阅读非常随意,初中时迷恋雨果的作品,后来一度又特别喜欢唐诗宋词。”据叶兆言回忆,有一段时间,很多外国文学被认为是“毒草”,父亲想尽办法不让他看,可越不让看,叶兆言越是要偷偷地看,而这些书其实都是世界名著。

叶兆言19岁的时候,在他最想读书的年龄,当时的环境和条件却不允许。

叶兆言当时在一家工厂,整天在车间里与机器打交道。上班时间不让读书,他就去读夜校,读的是机械制图和微积分。同时,他还读了许多文学书。

但是,这些都不是他最终成为作家的直接原因。在他看来,读书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带有功利心,纯粹是觉得有趣。

去年,叶兆言推出一本散文集《无用的美好》,在年轻读者中大受欢迎。他在书中告诉大家,读书如果没有乐趣,如果不觉得好玩,不能投入其中地去玩味,最终我们很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叶兆言说,“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什么必读书,读书不过是一种缘分,你碰巧遇到了一本好书,你喜欢它,你读得津津有味,读得忘却了人生的烦恼,能有这样的机会很不容易,你千万要珍惜这种缘分。”

叶兆言把这种缘分和人生美好的爱情相媲美,他说:“人生可以没有阅读,人生也可以没有爱情,但一个喜欢阅读的人和一个不喜欢阅读的人,他们的人生是不一样的,就像婚姻中有爱情和没爱情是不一样的。”

薛冰:在泛读杂食中建立学问根基

因为写有《南京城市史》《格致南京》等著作,因为对南京城市文化身体力行的守望与保护,年逾七旬的薛冰为这座城市梳理出一个脉络清晰的城市发展史。这得益于他数十年用脚步在丈量这座城市,更得益于他对浩如烟海南京地方文献的阅读。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寻根文学”方兴未艾,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南京人,薛冰创作了一系列以南京城市生活为背景的小说,取得不错的反响。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南京城与南京人,薛冰一边行走,一边阅读相关文献。

在行走中,他几乎走遍了南京的大街小巷,与各行各业的人交朋友,听他们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

在阅读中,为了探索其人其境的历史渊源,薛冰由杂食和泛读转向包括南京地方史志笔记和明代历史的专题阅读。

以黄裳《金陵五记》为首的这些书帮助他开拓了眼界,“不但让我更多地了解了南京,而且提供了观察中国文化的一种新视角。”

多年以后谈及此,薛冰表示:“打开一本书话,就像对面坐着一位谆谆长者,将他的读书心得、学问妙谛,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或就某一命题,系统研读相关书籍,谨严精湛,无异于治学门径;或兴之所至,随手采撷,杂花缤纷,也令人茅塞顿开。”

1999年底,薛冰脱离各类繁重事务,回到单纯的写作当中。

其时,他应上海古籍出版社“古城文化随笔”丛书之约,写了《家住六朝烟水间》,全书共17万字,几乎是一气呵成。

这是薛冰第一次以随笔的形式抒写南京这座城市,“这样的文章,不但要动用自己的长期积累,而且最好是在一个较长的时间里慢慢酝酿,慢慢写出,慢慢磨改,到得‘火气’尽褪,则会更有韵味,也更耐咀嚼。”

在这之后,薛冰从不同的角度对南京进行专题书写。薛冰告诉记者,至今,“为南京而写的书已有十八本,占到全部著作的三分之一。”

纵观过去几十年,阅读与写作已成为薛冰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它们扮演着相辅相成的关系:阅读与思考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又引领着阅读、淬砺着思想。

鲁敏:有可能的话吃一点“粗粮”

在作家鲁敏看来,阅读就是作家职业构成的一部分,甚至比写还重要。

鲁敏说,目之所及的书单总是那样热闹那样长。“它们像投食一样,以榜单、书目、名人推荐、月选季选年选的方式,每到周末或月底的进食时间,流水线一样的源源而来。”

这些书单往往包括了内容简介、写作特色、章节摘要,切成很小的碎块,在鲁敏眼里则是:撒好了提神的调料和悦目的花边,排列整齐地推送到我们“趴着的笼子里”。

这让鲁敏非常警觉。鲁敏说,这样的阅读,已经丧失阅读的乐趣。于是,鲁敏选择远离热点,慢慢回归到最基本的状态,那往往基于一种需要、一番搜寻,不排除那种漫无目的的闲读和冷读,“而非话题、时效性、影响力、约稿需要、友人新书等绑架性阅读。”

鲁敏认为,阅读有时要像我们对待健康一样,“甜”的东西并非不能读,但不能光吃那些香甜、油炸、可口的东西,如果有可能的话要吃一点粗粮,也就是啃一些比较难读的书,那才真正能补养一个人的精神与灵魂。

写作之余,鲁敏也要周转于各类家务和繁琐的工作之间。所以,她的阅读时间往往被安排在临睡前和上班路上。她特别喜欢德国作家马丁·瓦尔泽作品中的一句话:“这一辈子都在通过阅读转移注意力,对什么的注意力?生活。别的还有什么!”

陈美霞:阅读为工作提供动力

陈美霞是中车南京浦镇车辆有限公司智能产品研发部智能设计经理。她坚持每天阅读半小时,很喜欢《飘》里的那句“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每当心情不好或遇到挫折时,她就想想这句话,“再大的坎也能过去。”

“一个家庭有读书的氛围,孩子的阅读习惯就好培养。”陈美霞告诉记者,她家里有四个书架,各种类型的书籍都有,“有些书是我和孩子都读过的,我们就会讨论书中的人物、情节。”陈美霞和她的孩子很享受这种乐趣。

对陈美霞来说,阅读还为她的工作提供了无穷动力。

陈美霞负责公司新技术新产品研发。这20年来,她通过自学,阅读了大量资料,开发了诸多新产品。为了更好与外资企业代表面对面交流,她每天晚上坚持读半小时英文书籍。在陈美霞的影响下,她的很多同事也重新拿起书本学习。

杜烨能:与300多名“社员”共成长

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7级本科班的杜烨能从小就有睡前读书的习惯。

“我喜欢纸质书,纸上的字都是有感情的。”杜烨能喜欢在图书馆借阅书籍。不同的书,杜烨能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学术性很强的著作是精读的,会边读边加上批注;对于故事性很强的书籍,我会泛读,对关键的语句和故事进行记忆和进一步了解。”

作为南京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青年学习社”的社长,杜烨能一直带领学习社成员读书。学习社成立于2017年10月,有自己的书架和阅读场所,社团每个月组织2次读书分享会,目前有三百余名社员。

每天空闲时间,杜烨能会翻阅报纸,特别留意一些理论文章,希望通过这些与思政课理论相关的信息来充实自己、丰富自己。

邓媚:让阅读成为创新的源泉

作为焦点科技副总裁兼首席文化官,邓媚每天读书不少于2小时,她倡导精读、悦读和分享的学习理念,在公司推行“全员阅读”计划,经常组织员工共读一本好书。邓媚说,“持续不断的学习与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

近年来,公司为员工提供了不同形式的学习和成长方式。其中,“50工程”即通过读书和项目实践,培养成长型管理人才。截至目前,该公司的“50工程”已带领学员读了百余本书,举办过近百场阅读活动。

邓媚是“50工程”的导师之一,她辅导的学员,既有来自一线的管理人员,也有优秀的技术型人才,更有众多在各业务领域担当重任的核心骨干。

邓媚还倡导员工自由阅读。在公司办公区内,多处都设置了“阅读自助区”,员工只要扫一下工牌和图书上的二维码,即可自助登记,自由借阅。

聂雁云:和学生打卡共读国学经典

前一阵子,因自创诗歌《秋游》在网上走红,作者所在的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五(9)班的班主任聂雁云也引起人们关注。正是她利用每天的早读时间和同学们共读国学经典《声律启蒙》,使得小诗人的出现成为一种必然。

聂雁云从小就喜欢阅读,尤其喜爱中国传统文化书籍。身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聂雁云特别希望在孩子们小时候就培养他们的阅读童子功。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聂雁云说,“儿童如果从小就耳濡目染优秀的传统文化,他们将有更开阔的知识视野,历史视野,进而会拓宽未来的国际视野。这些最终成为烙印在他们身上独有的中国文化自信。”

为此,聂雁云利用每天的早读时间,和同学们共读国学经典《声律启蒙》。

除了师生打卡共读一本书,聂雁云还组织各式各样的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创作积极性。孩子们仿照《声律启蒙》的结构进行创作,有家长请来专业的谱曲老师进行伴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该班王亦洪自创的诗歌《秋游》一度爆红。

于锋:做一名南京文化的传播者

作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的一名记者,于锋以喜欢读书和知识庞杂著称,正是多读书,读杂书,让他收获了来自行业之外的不少成果。

于锋大学就读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四年本科,系统地阅读了中外文学名著和各种典籍。毕业后,他成为一名从事南京历史文化方面报道的记者。

为了更多地挖掘这个条口的新闻,他利用闲暇时间系统地阅读从古至今和南京有关的文化书籍。经过多年积累沉淀,他成为一名南京历史文化的传播者。

阅读之余,于锋多次参与南京市阅读办举办的“共读南京”分享活动,通过线上共读线下行走的方式,和大家共读与南京相关的历史文化书籍。

于锋还会组织和参与各种读书会的活动,他走进中小学、政府机关,进行有关南京名号,南京城墙,以及南京海上丝绸之路遗产等主题历史知识的分享。通过他的讲述,来自各行各业的读者不但对相关图书产生兴趣,更加深了他们对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热爱。

于锋说:“这就是我的初衷,做一名南京文化的传播者!这也是我未来会一直做的事情。”

王卫平:共享朗读者生活中的感动

“家是什么?家就是60年前写情书的那个帅小伙和60年后时刻牵挂着他的那个老太婆。”

伴着潺潺流淌的琴声,一篇《穿越60年的两封情书》正被一位叫夏桂兰的普通老人读着,真实的细节,朴素的情感,在时光的隧道中扑闪着动人的光亮。这个平台是“好大一个家新门口社区”公众号,其背后的推手是南京市鼓楼区中央门街道新门口社区党委书记王卫平。

王卫平喜欢社区里的人情味和烟火气,从最初做社区工作开始,她就喜欢把每一天的事情记录下来。多年下来,亲情、邻里情、社区情就填满了王卫平那小小的笔记本。

2017年2月,央视的《朗读者》一时风行,受其感染,一颗沉睡的阅读种子被唤醒,王卫平决定办社区版的朗读者。

她采购录音器材,线上线下同时发动社区居民到社区来朗读,读自己喜爱的故事,读自己身边的感动。

从这年4月1日起,社区里有近100位居民走进了王卫平布置的朗读教室,录制的很多作品通过社区微信公众号在线上分享。王卫平和伙伴们还从其中选出优秀的作品办线下分享会。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版权所有: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指导单位:江苏省新闻出版局 江苏省全民阅读办 主管单位: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
备案号:苏ICP备10080896号-8  地址:南京市洪武北路55号置地广场 邮编:210005 电话:025-84783597 传真:025-84783531 技术支持: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隐私政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