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江苏在线

搜索
热搜: 活动
微信
qq
weixin
书香江苏在线 首页 各地动态 南京 《江南贡院》:千年科举,文脉流传

《江南贡院》:千年科举,文脉流传

2021-4-8| 发布者: shiyun| 查看: 3326| 评论: 0|来自: 学习强国

摘要: 科举作为我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自隋代创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被废止,共延续了一千三百年之久。由科举先后选拔出八百多名状元,十万多名进士,百万以上的举人。冯家红编著的《江南贡院》是以中国古代最大 ...

  科举作为我国古代选拔官员的制度,自隋代创立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被废止,共延续了一千三百年之久。由科举先后选拔出八百多名状元,十万多名进士,百万以上的举人。
  冯家红编著的《江南贡院》是以中国古代最大科举考场——江南贡院的前世今生为基础,以千年科举为脉络,以文物和历史遗存的图片配以相关说明,为大家开启一段尘封的科举记忆。


  “科举”一词源于“分科举人”,也就是“分科目选举人才”,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制度。科举制度从社会中选取精英,保证了精英来源的开放性和竞争性,维持了社会、文化秩序的稳定。而科举制度又可分为文科举和武科举。
  贡院是我国古代进行科举考试的重要场所,其最早出现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是乡试的管理机构和考试机构。而位于南京的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其规模逐渐开始扩大,不再仅仅是建康府县府学的考试场所,而是进一步承担乡试和会试的责任。在明清时期,江南贡院发展成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人才。纵观江南贡院的发展,自明代至晚清1905年废除科举制,其与乡试之间的关系是始终密不可分的。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一景

 

  乡试的规则
  乡试之名始于元代。明清乡试时间为子、午、卯、酉年的八月,分三场进行,八月初九日为第一场,十二日第二场,十五日第三场,只有个别年份因特别的事件影响而改变日期。乡试录取者称“举人”,俗称“孝廉”。乡试第一名称“解元”。乡试发榜时,正值桂花飘香,故称“桂榜”。
  明清时期乡试的考试地点在南京、北京以及各省省会举行。乡试期间,考生在贡院的号舍中须历经九天六夜三场的考验与挑战,故有“三场考试磨成鬼”的俗谚。乡试中举后不仅具备做官的资格,还可以使自己的社会、经济地位产生质的提升,成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因此,乡试是明清时期改变士人命运最关键的考试。

 

清代全国贡院分布图


  乡试期间,考场周围戒备森严。据载,乡试、会试届期,凡举场附近居民有通过放爆竹、抛掷砖瓦等方式作弊者,立刻查处拘捕,并且派出衙役暗访窝藏作弊的“枪手”的人家加以惩处。不仅如此,对入场考生也有着严格的检查制度。如顺治二年(1645年),朝廷就明确规定,有夹带纸片的人,先在考场前给他上枷标明罪状一个月,再判定罪行。如果有请人代考的,代考者与请代者都要上枷标明罪状示众。搜查的衙役如果知情不报,则定为同样的罪行。
  乡试期间,江南贡院至公堂后的内帘门由监临官封锁,门外挂帘。帘外一条清溪如鸿沟般将贡院隔作两段,河上架有一座石梁,名曰飞虹桥。考场中的官员根据工作的性质,分别住在桥南和桥北,即内帘和外帘,于是便有了内帘官、外帘官之称。为了防止内外帘官串通舞弊,考试期间双方均不得逾越飞虹桥一步,甚至连隔河打个招呼也不允许。

 

  江南贡院
  江南贡院位于南京城的东南隅,东接桃叶渡,南抵秦淮河,西邻状元境,北对建康路,为古代风水宝地。明洪武元年(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集乡试、会试于南京举行。经明清两代的不断扩建,至清光绪年间,江南贡院已拥有考试号舍二万零六百四十四间,另有主考、监临、监试、巡察以及同考、提调执事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房,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等用地,规模之大、占地之广、房舍之多为全国考场之冠。

 

江南贡院牌坊


  进入江南贡院,要经过三道门。从中门向前,直通明远楼。明远楼为江南贡院的中心建筑,距今已有四百八十多年历史,但仍保存完好,它是我国目前所保留的最古老的一座贡院考场建筑。此楼三层,底层四面为门,楼上两层四面皆窗,站在楼上可以一览贡院,是考试期间考官发号施令、执事官员警戒全场的地方。
  在江南贡院这座“科举城”中,占地最广、建筑最多的还要算号舍。号舍处于龙门与至公堂之间及明远楼的两侧,为昔日考生们白天考试、夜晚住宿的场所。

 

  江南贡院走出的科举名人
  与其他省份乡试一样,江南贡院的考官也包括两类:一类是正副主考官、同考官,负责命题、阅卷与录取等工作;一类是监临、提调等,负责考场纪律、处理考场事务等工作,此类官员一般由地方官充任。有多位历史名人曾经在江南贡院担任考官,他们为江南贡院公平公正、有效选拔人才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袁枚(1716-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雍正五年(1727年),十二岁的袁枚便和他的启蒙教师史玉瓒一起考上秀才。学生和老师同时考上秀才,此事轰动乡里。袁枚在二十八岁时被任命为江苏溧水知县,后来又分别做了江浦、沭阳、江宁等地知县。乾隆九年(1744 年)秋天,江南乡试在南京举行。袁枚在任同考官阅卷时,非常赏识两位考生,一位是清代著名诗人吴梅村的孙子吴维鹗,另一位是陈迈晴。二人才华横溢,居然都被主考官淘汰。袁枚虽据理力争,但由于他年轻气盛,言辞激烈,得罪了主考官,结果适得其反。袁枚对此愤愤不平,感慨万端,眼睁睁地看着两位卓有才华的青年落选,自己却无能为力。
  李鸿章,字渐甫,号少荃,安徽庐州府合肥县人。他是北洋水师的创始人、洋务运动的领袖,与曾国藩、张之洞、左宗棠并称“中兴四大名臣”。李鸿章对于科举事务非常关心。同治三年(1864年),国藩安排增修部分号舍,但是因为考生人数众多,仍然不能满足需求。在同治五年(1866年)重修的时候,李鸿章下令扩充了面积,东边到平江府,西边到西总门,号舍增加到一万八千九百余间,从此“两省之士庶无遗珠之憾”。现存于江南贡院至公堂旁,立于同治十年(1871年)的“重修江南贡院碑”的碑文就是李鸿章亲自撰写的。
  吴承恩(约1500—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先世为涟水人,后徙山阳(今属江苏省淮安市)。吴承恩学习非常勤奋,在院试时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成为县学生员。明嘉靖十年(1531年)秋,吴承恩从山阳县码头与学友一起乘船起程,至南京参加乡试。在赴考途中,吴承恩一直在琢磨《西游记》这部书写好以后如何出版。到了南京,他便迫不及待地与金陵著名的刻印社世德堂联系,希望自己的《西游记》问世后就在该社刻印。由于吴承恩既要温习四书五经,又要写唐僧取经的神话,一心二用,所以第一次乡试便落榜了。以后他又连续考了几次,但总是榜上无名。直到四十岁,吴承恩才中了岁贡,之后便屡屡失败。他将自己的卓越才华和后半生心血统统倾注到《西游记》创作中,用神话般的奇幻想象,寄托襟抱,浇胸中之块垒。
  江南贡院作为明清时期江苏、安徽地区的乡试考场,是中国延续一千三百多年科举选官制度的见证。通过了解江南贡院的历史,可管窥中国科举制度之一斑!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版权所有: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指导单位:江苏省新闻出版局 江苏省全民阅读办 主管单位: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
备案号:苏ICP备10080896号-8  地址:南京市洪武北路55号置地广场 邮编:210005 电话:025-84783597 传真:025-84783531 技术支持: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隐私政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