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书香江苏在线

搜索
热搜: 活动
微信
qq
weixin
书香江苏在线 首页 书香资源 推荐导读 《书生累》为文化人塑造精神肖像

《书生累》为文化人塑造精神肖像

2017-11-19|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823| 评论: 0|来自: 现代快报

摘要: 李辉   1956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北京晚报》、《人民日报》工作。主要作品有《萧乾传》、《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沈从文与丁玲》、《巴金传》、《沧桑看云》等传记与随笔集。曾获首届鲁 ...

 

李辉

  1956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北京晚报》、《人民日报》工作。主要作品有《萧乾传》、《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沈从文与丁玲》、《巴金传》、《沧桑看云》等传记与随笔集。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散文家奖项  

      2016年1月

  月初,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的微信公众号,发布了李辉的散文《在冬天,怀念梅志》。

  读过李辉散文的人都知道,他的名字便是其文章品质的最好保证。自上个世纪90年代初在《收获》杂志开设文化散文专栏以来,他的文字就没有让人失望过。20多年来,他获得了包括鲁迅文学奖、南方传媒文学奖在内的分量极重的文学奖项。刚刚出版的《书生累》,便是从这些获奖作品中挑选出来的一个精品集。而挑选者就是李辉本人。

  记录胡风和梅志晚年生活的《在冬天,怀念梅志》是其中的一篇,在这本书里,我们还能读到沈从文、老舍、吴晗、邓拓……他们差不多是我们可以仰望的中国最后的大知识分子。他们的生,他们的死;他们的光芒,他们的暗淡;他们的爱,他们的痛,这些是他们经历的,也是李辉让我们看到,并让读者感悟和体会的。

  他们是一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人,有的随波逐流,有的被淹没了,有的走到了岸上。

现代快报记者 倪宁宁

 

 

《书生累》李辉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书生累》

  从精品中挑选精品

  在文学圈,李辉的名字是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热起来的。

  1994年,他应邀开始在著名的《收获》杂志开设文化散文专栏——“沧桑看云”,撰写五四以来的文化人的生存与命运。在这之前,李辉已经出版了《百年巴金》、《胡风集团冤案始末》、《萧乾传》等“大部头”纪实类、传记类作品,但是真正让更多人认识他,还是因为“沧桑看云”,历时3年的18篇作品,不仅向读者推出了一个个被时代洪流裹挟的知识分子、文化名人,也呈现了一段段有温度、可触摸的心灵史。郭沫若、周扬、丁玲、沈从文、老舍、吴晗、邓拓、梁思成……他们的名字本有可能成为他们时代上空灿烂的星辰,但是暗淡与陨落,几乎成了他们共同的命运。

  因为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加上独特的“作者有限参与”的叙述方式,几期过后,“沧桑看云”便成了《收获》的名牌栏目,阅读李辉成了一种期待。而李辉也不负众望,不仅完成了“沧桑看云”,之后又撰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历史文化散文,多次获得包括鲁迅文学奖、南方传媒文学大奖在内的重要奖项。

  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刚刚推出的《书生累》,便是李辉从获奖作品中亲自挑选出来的一本不算厚的“自选集”。

  李辉介绍说,这本书由“沧桑看云”、“请勿为死者落泪”、“谁在看远处的星星”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为一些重要的文化人(书生)“画像”;第二部分是怀念逝者的文字;第三部分是假借游记的体例,撰写的文化随笔。就整本书来说,有重有轻,有情感有思辨,有客观有体味,很多都是李辉的亲历,读来情真意切,仿佛就在眼前,比如记录沈从文晚年生活的《平安,或者不安分》,比如《在冬天,怀念梅志》。

  被时代裹挟

  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

  “沧桑看云”,描摹了吴晗、邓拓、老舍、赵树理、梁思成自五四至新中国,再至文革,5位知名文化人的生命轨迹。吴晗和邓拓是政府官员,老舍和赵树理是作家,梁思成是建筑学家,而他们同时在骨子里都是一介书生,典型的文化人。他们有着文化人特有的那种细腻、敏感、天真,可以触摸、有温度的文化情怀,同时又真切地拥抱时代与革命。无论是有准备还是无准备,他们都被裹挟到一条激烈的政治洪流中。但是即便是身为官员的吴晗与邓拓也对变幻莫测的“革命与政治”知之甚少,所以当变了形的“革命洪流”真正来到时,他们要么被吞噬,要么主动选择一了百了。

  “书生累”的书名,取自邓拓的一首诗——“文章满纸书生累,风雨同舟战友闲”。这是在1958年邓拓离开《人民日报》总编辑岗位时,写给昔日“战友”的告别诗。

  书生究竟指的是些什么人?所谓的书生意气,书生特有那些的品质,为什么与大时代格格不入,为什么希望拥抱时代的人反而会被时代抛弃?这是李辉要思考的,也是他抛给读者的问题。

  李辉本人钟爱的名篇《秋白茫茫》也收在“沧桑看云”里。从容就义的瞿秋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写就了那篇引起争议,甚至被人诟病的《多余的话》。而在李辉看来,“瞿秋白的价值正在于他写出自己感受到的一切。他的自白是一个政治家的灵魂解剖,是一个文人的千古绝唱。”

  贯通文史哲

  历史也可以写得好看

  李辉写的散文几乎都与历史有关,或人物,或事件,或游历,与传统的就事论事的文章不同,作为观察者与亲历者(与人物直接沟通与交往),李辉不经意间便打通了过去与现在。几乎所有的文字都有很强的在场感,他写的是历史,也是当下,而这也是他的文字很好看,很容易引起读者广泛共鸣的缘故。

  上世纪80年代初,李辉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北上到《北京晚报》担任文化记者与副刊编辑。当时立志进行巴金研究的他很快进入了北京的“巴金朋友圈”,同时也因为恩师贾植芳的引见,他也进入了胡风的“朋友圈”,这两大朋友圈,几乎囊括了刚刚从冬眠和压抑中苏醒过来的北京文化人中的大半。因为李辉的真诚、热心,也因为他对他们非常专业的了解,获得第二次生命的老人们很自然就接纳了他。很多人与他甚至成了忘年交,这种超越年龄的友谊,一直持续到他们生命的最后。

  与陈年的资料、物件相比,仍然活着的、自过去走过来的生命,这些忘年的朋友是最好的“史料”,而这种“史料”,使得对于当代历史书写者来说,李辉是独一无二的。

  “与其他历史散文作家不同,李辉的作品有独特的风格。”著名评论家叶匡政说,李辉中文系毕业,有很强的文学品质,看重人性的发掘和对悲剧的追问;他做过记者,秉承客观中立立场的同时,有着准确的在场感;他与文化人直接交流,拥有第一手史料和厚重的历史感。在他看来,李辉是国内少有的写作时将文史哲打通的作家,而这正是中国传统文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五四提倡科学,结果将各种学问分科了,而中国的传统是文史哲不分家。”叶匡政表示,李辉的历史散文是文史哲结合的典范。

  对话

  悲哀也是一种力量

  读品周刊:你在复旦读中文系,为什么会对历史感兴趣?

  李辉:我和陈思和是同班同学,那时候我们对巴金感兴趣,1979年我们读他新写的《随想录》,读他过去的作品。而要深入研究他,有必要了解五四以来与他关系密切的文人们,比如萧乾、冰心、卞之琳、沈从文,他们当时都在北京。而我正好毕业后分配到《北京晚报》做文化记者,很自然就会走到他们中间。

  读品周刊:1982年,他们应该刚刚解放不久,和他们接触困难吗?

  李辉:他们刚刚解放,很想做事情,而我找到他们,之前是做了很多功课的。他们很高兴和年轻人聊天,有很多话要说。

  读品周刊:除了巴金的朋友们,你也接触胡风的朋友们,日后写出了《胡风集团冤案始末》。

  李辉:在复旦的时候,贾植芳是我的恩师,我去北京前,他写信把我引见给了牛汉、绿原、路翎,以及胡风和梅志,这是以巴金为中心之外的另一个文人圈。我走到他们中间,了解他们,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人和事。以此为基础,在上世纪80年代,我写出了《胡风集团冤案始末》《巴金研究论稿》《萧乾传》等作品。

  读品周刊:你被更多的读者认识是因为《收获》杂志。

  李辉:是的,1994年,《收获》让我开了一个名叫“沧桑看云”的专栏,主要是写五四以来一些重要文化人的散文,结果一气写了三年,一共18篇文章。

  读品周刊:《书生累》里写到了吴晗、邓拓、老舍、梁思成、赵树理,他们在文革中都受到了迫害,你怎么评价他们?

  李辉:他们都是被时代裹挟着往前走的人,吴晗、邓拓是从左翼走到了革命,老舍、梁思成、赵树理也是想拥抱时代的,但是他们身上固有的文化气息,与政治与时代是有着矛盾甚至冲突的,这就需要我们去研究它感悟它。

  读品周刊:他们是失败者吗?

  李辉:不能这么说,他们的才华、情怀,有的被时代淹没,有的仍然体现出思想和文化的光芒。在一个大的共同的背景中,他们或主动或身不由己地跟着时代走。在现实中,他们或许是失败的,但是他们的情怀,甚至他们的悲哀,是多么的有力量!

  读品周刊:有没有可能为他们描摹一个共同的精神肖像?

  李辉:很难,每一个人不同,每一个人的选择也是不同,即便都是理想者,都是书生,也是不一样的书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版权所有: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指导单位:江苏省新闻出版局 江苏省全民阅读办 主管单位: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
备案号:苏ICP备10080896号-8  地址:南京市洪武北路55号置地广场 邮编:210005 电话:025-84783597 传真:025-84783531 技术支持: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隐私政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