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汪曾祺在故乡高邮生活了十九年。作为汪曾祺的同乡后学,研究、梳理汪曾祺笔下乡土世界的青年作家周荣池,连续以12篇散文深入汪曾祺笔下文学世界,丈量和钩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高邮,并在《美文》杂志上以《汪曾祺笔下的乡土世界》专栏的形式全年刊载。 近日,高邮市举办了专栏散文研讨会。省作协、扬州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作协领导和省内外专家学者等20余人出席座谈。 “汪曾祺是创作者重返乡土、书写乡土的载体” 大淖河、上河塘、澄子河、庵赵庄、马棚湾、子婴河、泰山庙……这些被文学经典化的地名背后,是一个城市的文脉、底蕴和风度。《扬子江诗刊》副主编徐晓华、《扬子江评论》副主编何同彬列举了散文中的地理名词,认为,对于周荣池来说,汪曾祺对他的文学世界是一个伟大的传统,一个作家要获得一个传统,是要付出巨大努力的。从《汪曾祺乡土世界》系列文章中确实看到了周荣池为接近这个传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通过阅读汪曾祺,真正进入高邮这片土地,最终还是当下性的探索,另外就是乡愁,更重要的是文学乡愁,高邮是汪曾祺的乡愁,汪曾祺是周荣池的乡愁,书当中呈现的形态是汪曾祺和周荣池的对望。这样一个系列散文,是向汪老致敬的作品。 江苏省作协副主席汪政评价说,周荣池坚持在本土创作,走出了高邮,走出了江苏,走向了全国,是值得探讨的现象。我有一个疑问,继前作《一个人的平原》后,周荣池怎么再写高邮这片土地?这个是考验,如果要进行大规模的写作,仍然像《一个人的平原》,依然是这个土地,这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现在,他找到了一个再次书写这块土地的方法和途径——汪曾祺是创作者周荣池重返乡土、书写乡土的载体,他把汪老的世界跟这片土地进行对焦对看,这不是重复,而是重新进行了思考,重新进行了书写,重新进行了提升,把这个系列当中的乡村写作拎出来,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书写。周荣池不但把汪老作为方法,把汪老作为载体,同时也把这次写作当成学习和研究,对一个青年作家来讲是难能可贵的,一个人在写作当中,不断发现方法、载体、途径、打开世界的话,这样的作家是可以期待的。 “汪曾祺作品是运河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扬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李广春认为,有人说汪曾祺是里下河文学的大旗,从历史地理讲,没有大运河就没有里下河,很多江苏省外读者对汪曾祺的了解,也停留在这是一个生长于运河城市高邮的作家的印象。里下河文学,大概是大运河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吧。汪曾祺在运河文学创作中无疑也是代表性人物。上世纪80年代,北京作家刘绍棠的运河系列作品风靡一时,其清新灵动的风格和独特地域风情已载入文学史。同期的汪曾祺以独特的小说框架、对家乡的诉说,让不少文学青年恍然大悟,认识到小说“还能这样写”。诗歌、散文、小说等都是文学载体,都是人们精神享受的重要产品,好看耐读是其应有之义。大运河孕育了文学,汪曾祺虽仙逝已久,但文学传承不绝如缕。 著名作家费振钟向大家“解密”,汪曾祺曾有一个遗志,是想写长篇,尤其是后来晚年的时候,对家乡的父老说过,他要住在高邮,写一部关于运河的长篇小说,这个愿望没有能够实现,汪老就突然去世了。写运河长篇小说,是存在汪老心中的愿望,也是汪老对故乡的记忆。这是一段既悠远又丰富,既深邃又充满理想的记忆,汪老想把这个长篇写出来,就是要完成他对故乡、对运河边小城的全部文化记忆。 《文学报》主编陆梅说,汪老跟沈从文一样,让我们自然而然会带上文学和美学的眼光。之前我很好奇汪老的作品,周荣池怎么来写?读下来,一个最大的感受是他的受益者是高邮人。汪老文学世界给了周荣池看故乡的眼光,这个是这个系列的经纬,但写法是一个文学地理,又以一处实在空间,循环往复,都十二分地照顾到高邮名城,时代变迁,所以我们看到大淖河,泰山庙,也有很多地方的地名,周荣池信手拈来,即便是没有这么系统地读过作品,那些片断读下来,也是能够展现语言之美的,所以这样一种写法,水到渠成。如果爱着汪曾祺,就爱着这座运河小城。 扬州市作协主席杜海表示,高邮文学后继有人。高邮文学已成为里下河文学、运河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母亲河、运河水一样,具有清新而隽永、质朴而灵动的人文气质。不夸张地说,高邮的文学,古代有秦少游、当代有汪曾祺。我们更欣喜地看到,近年来,在小说、散文、诗歌等方面,高邮涌现出一批新秀作家。汪老的小说栩栩如生,乡土似乎比经纬小说名气要大,从这个意义上讲,周荣池有一本书叫《大淖新事》,但他也不是完全按照汪老的笔法来进行创作。他对汪曾祺先生的解读,对汪老笔下的风土人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感触和阐发。汪曾祺在大运河边的高邮长大,他的文字中不仅荡漾着旖旎秀美的运河风韵,更饱含着温润深厚的人情世故。对于现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我们来说,运河文学不仅体现的是“古文水绿秀”的古城风貌,更要与时俱进,用散文、诗歌、小说等各种体裁,对扬州、高邮这样的运河城市,从文化、园林、人居、美食等各种角度进行全方位的挖掘创作,反映人民的生活,传播运河优秀文化。 放大品牌效应,建设“中国文学之乡” 扬州市文联主席仲衍书表示,高邮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是一座被文学眷顾的城市。世界遗产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民歌之乡、中国七夕文化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全国集邮之乡等多个国字号汇聚高邮,无论本地还是外地的作家和文学爱好者,都深深地被高邮所吸引。秦少游、“王氏父子”、汪曾祺等文学名人,是高邮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资源。我们也欣喜地看到,高邮文学后继有人,新秀辈出。 高邮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文喜说,高邮有非常肥沃的文学土壤,近年来,高邮市委市政府不断挖掘文化资源,放大品牌效应,打造文化高地。继与江苏省作协合作举办“汪曾祺文学奖”评选活动后,高邮在中国作家协会的领导下,正全力创建“中国文学之乡”,这是由中华文学基金会具体实施的文学公益项目,旨在繁荣当地文学创作、普及文学知识、鼓励和扶持基层文学事业发展,是文学艺术工作的一个重要标杆品牌。去年,高邮市已将创建"中国文学之乡"这项工作写入全委会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就是要像创建全国文明城市那样,翻过一山,再攀一峰。希望高邮本土的文人、作家,以努力建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发展为己任,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其精华、发掘其价值,大力弘扬高邮人文精神,创作一批“立得住、叫得响、留得下”的文学精品,乃至扛鼎之作、经典之作。 高邮市文联主席赵德清表示,下一阶段,他们将继续创造条件、营造环境、提供舞台,推动本地的文坛新秀创作精品、成为名家。他们将把争创“中国文学之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手,凝聚各文艺家协会的智慧和力量,加大文学存在、文学创作、文学传播、文学阅读的统筹力度,项目化推进“中国文学之乡”创建工作。要更加注重文学品牌打造,高质量搭建文学作品展示平台,继续办好"汪曾祺文学奖"等全国性的文学活动,定期组织全国著名作家走进高邮。要注重文学精品创作,注重发展文学队伍,注重文学设施建设,以文化文明文艺文学融合发展的力量,推动高邮文化文艺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