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江苏在线

搜索
热搜: 活动
微信
qq
weixin
书香江苏在线 首页 各地动态 省直 南大文学院院长徐兴无谈江苏文脉:知之深则得之深

南大文学院院长徐兴无谈江苏文脉:知之深则得之深

2018-8-3| 发布者: zhaowei| 查看: 4167| 评论: 0|来自: 新华报业网

摘要: 江苏文脉工程是首次系统全面梳理研究我省历史文化的大型工程,其中,编纂出版《江苏文库》是这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6年开始,江苏文脉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完成《江苏文库》的编辑出版工作,纸本规模约3000册, ...

江苏文脉工程是首次系统全面梳理研究我省历史文化的大型工程,其中,编纂出版《江苏文库》是这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16年开始,江苏文脉工程计划用10年时间完成《江苏文库》的编辑出版工作,纸本规模约3000册,共分为书目编、文献编、精华编、方志编、史料编和研究编六部分,其中精华编由南京大学莫砺锋和徐兴无两位教授担任主编。近日记者专访了徐兴无教授,听他讲述编纂工作如何呈现出千百年来江苏文脉的精华。

记者(以下简称记):请徐院长为我们介绍一下《江苏文库》的总体情况。

徐兴无(以下简称徐):江苏文库是江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文脉整理工程,其中《江苏文库》的成果分为六大类。

第一类“书目编”主要统计历史上的江苏人(现行江苏省行政区划之内)写了哪些书,编写出总目录《江苏艺文志》,另外还有南京图书馆负责的《江苏典藏书目》,统计省内所有图书馆藏书数目,这两部分加起来叫做“书目编”;

第二类是“文献编”,要把1912年以前江苏人写的主要著作展示出来,约5000种左右,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搜罗国内外的善本影印出版,并邀请研究专家为每种著作撰写提要;

第三类“精华编”主要收集1949年以前江苏人写的堪称江苏、中国乃至世界性的经典著作,以点校本(或称整理本)的形式呈现,共计200多种;

第四类是“史料编”,收录有关江苏地方史料类的重要、稀见的文献,作者不限于江苏人,約2000多种,影印出版;

第五类“方志编”由省地方志办公室负责,江苏自古以修志闻名,新中国成立以来省方志办也在不断地做这方面工作;

第六类是“研究编”,由省社科院和社科联负责,旨在系统性地对江苏的文化进行整理研究,撰写各类文化史、名人传、地方文化史等等。

志愿者进行古籍整理

记:由您和莫砺锋教授负责编纂的精华编,在典籍选取方面有哪些原则?

徐:一是选取全面,以精品为主,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聚焦名人名著,在中国和世界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具有典范价值的文献,要首先选取出来,譬如陆贾的《新语》、刘安的《淮南子》、刘向的《战国策》、《说苑》、葛洪的《抱朴子》、萧统的《文选》、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还有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传》等等。

二是有著有述,以著为主。著就是原创类的书,述是研究阐释类的书,孔子说“述而不作”嘛;

三是选择版本时,以通行版本为主,最后以排印本面貌问世,这些书不仅供学者使用,也要便于大众阅读;

四是“不选哪些书”的原则,小众的书不选,稀见的史料文献不选,大型的官书、丛刻不选,像二十四史里有江苏人写的,但考虑到二十四史早已通行于世,读者也比较熟悉,我们就不再选取了;

最后一个原则是要求“精华编”里的书目必须包括在“文献编”之内,是“文献编”的精华。

“精华编”选取的200多种书大部分在历史上已经被点校整理过,没有被点校过的有30余种。对于这些已经被点校过的书籍,我们要对它们进行全面评估,选择其中最优的版本,没有点校过的书籍则需组织专家重新点校。此外还要从中挑选出12本适合在海外传播的作品,组织翻译出版。

记:从精华编选取的这200多本典籍来看,江苏的文化整体呈现怎样的面貌?

徐:首先是江苏文化的经典性和影响力很出色,涌现出了一大批对中外文化产生深远影响的第一流作品,刚才罗列的一批作品就集中代表了江苏历史上取得的文化伟绩。

其次,江苏文化的地域性和时代性很强。江苏地处南北交界,历来是沟通南北的交通枢纽,地域对文化的影响在江苏体现得非常明显。从时代性来说,中国历史上,江苏共经历过两次文化高峰,分别在六朝和明清时期,这两次文化高峰的出现都和江苏政治经济繁荣的局面密不可分。

第三个特点是江苏文化的学术性和文学性很强。仅在明清时期江苏就出现了钱谦益、顾炎武等学问大家,同时期江苏城镇文化的发达直接促进了小说、戏剧等文学形态的繁荣。

江苏文化还具有显著的先进性。江苏古代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唐五代和宋朝,阿拉伯人云集江苏经商、传教,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孙普哈丁的墓地就在扬州。明代,郑和七次下西洋均从江苏出发,近代江苏又是中国洋务运动的发源地之一,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就在这一带兴起,更不用说现代中国的第一个首都南京、中国最早的新式高等教育学校——通州师范学校都在江苏。20世纪80年代湖南岳麓书社编辑出版《走向世界从书》,里面就收了张骞、缪荃孙等江苏人的著作。这一切都充分说明江苏文化能开风气之先。

作为“精华编”,我们承担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要在江苏的传统文化成果中标定文化高峰,找准主脉,勾勒特色。

记:中国古代素有“乱世扬武,盛世修典”一说,在当今现代化、全球化的语境下,您怎样理解这项工程的当下意义?

徐:知之深则得之深,我们对传统文化整理得越好,研究得越深,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提供的传统文化资源的质量就越高,越丰富。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只有真正由自己探索出来的知识、领悟到的道理,才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的把握一定要达到“自得之”的地步,才能算得上是“文化自觉”。今天中国的经济为文化发展提供了基础,出现了“盛世修典”的文化现象,但这决不能成为“文化炫富”,而是要梳理“家底”,深入研究,让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拥有源头活水。

传统文化有可能为当今中国做出怎样的贡献?

我想这种贡献首先是精神上的。传统文化要为现代人提供安身立命的依据,要回答关于生死、人生价值等等问题。宋明理学讲心性、反观、静坐,这就是古人回答安身立命的问题的方式之一。但问题是,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下,这些传统文化的观念需要经过合适的“转译”来适应语境的变化,这就又回到了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的老话题上。转化的路径应该怎么走?不能搞形式上的复古,也不能简单地古为今用,而是通过我们的文化实践来重新阐释传统文化,才能实现文化的延续与创新。我们的文化实践越是进步、伟大,传统文化就会得到深入的阐释和转化。就像我们现在虽然不说也不写文言了,但是出自古代思想家口中和经典中的成语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日常语言中,运用得越好,我们的语言水平就越高,古代的思想家也就和我们生活在一起。如果有更多的传统文化经过凝练、创发,进入并浸润现代人的生活,我们自然会考虑:传统文化有没有可能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进而为人类的文明演进提供一些可供选择的好的范式?

以上这些愿景能否实现,一方面取决于中国对世界的融入程度,一方面取决于中国人对自身文化的把握程度,从而形成我们的文化自主能力。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版权所有: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指导单位:江苏省新闻出版局 江苏省全民阅读办 主管单位: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
备案号:苏ICP备10080896号-8  地址:南京市洪武北路55号置地广场 邮编:210005 电话:025-84783597 传真:025-84783531 技术支持: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隐私政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