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江苏在线

搜索
热搜: 活动
微信
qq
weixin
书香江苏在线 首页 海外中国 出版信息 中国人的幸福观

中国人的幸福观

2018-8-24| 发布者: zhaowei| 查看: 1755| 评论: 0|来自: 本网综合

摘要: 《中国人的幸福观》着重探讨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天堂观和乌托邦观念,分析了天堂观和乌托邦思想在中国人寻找幸福之途中的历史意义。作者认为,中华民族从一开始就没有放弃对幸福的期望和追求。和西文一贯所认为的“中国 ...

作者:【德】鲍吾刚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译者:严蓓雯/韩雪临/吴德祖

出版年:2009-1

页数:517

定价:46.00元

丛书: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中国人的幸福观》着重探讨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天堂观和乌托邦观念,分析了天堂观和乌托邦思想在中国人寻找幸福之途中的历史意义。作者认为,中华民族从一开始就没有放弃对幸福的期望和追求。和西文一贯所认为的“中国一直都在向后看,他们的全部理想都是从过去中吸取的,他们对未来不感兴趣”的观点不同,作者认为中国也有着对现世与未来的憧憬.在传统儒释道思想以及现代西方思想的杂糅下,呈现出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天堂观、乌托邦思想和有关理想世界的观念。《中国人的幸福观》按照历史的线索,分五个章节分别讨论了先秦不同学派对幸福的不同理想,汉代董仲舒的天道循环论对幸福的影响,以及魏晋时期的佛道思想、宋明理学和19世纪各种思想流派对幸福的探索。《中国人的幸福观》引征的材料不拘常规,自由广泛,不仅有常见的儒释道思想文本。还涉及到许多边缘的内容。除了材料丰富翔实外,作者的文笔也是细致而富有情感,由此勾勒出中国历史上幸福观的种种不同表现,常有些真知灼见值得我们掩卷深思。

作者简介

鲍吾刚h(wolfgang bauer)于1930年2月23日生于德国萨勒河畔的哈勒(halle)城。双亲过早去世后,幼小的鲍吾刚于1937年随哥哥一起来到慕尼黑,在那儿读完了文科高中。并于1948/49年冬季学期在慕尼黑大学刚成立不到二年的汉学学科开始汉学生涯,师从海尼士(erich haenisch)、福克斯(walter fuchs)和福兰阁(herbert franke)。除汉学主专业外,鲍吾刚还选修日本学、蒙古学和哲学,并修习满洲语、梵文和藏语。1953年,年仅23岁的他以题为《张良与陈平——汉代开国时期的两位政治家》(chang liang und ch'en p'ing der han-dynastie)的论文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便在慕尼黑大学东亚学院开始助教生涯(1954-1960)。在此期间,于1959年完成了汉学专业教授资格论文。自那以后执教于汉学专业,并于1962年秋参与筹建海德堡大学的汉学学科,次年出任该学科的主任教授。1966年应母校慕尼黑大学的聘请,由海德堡返回慕尼黑大学, 在慕尼黑大学东方学院执教,任东亚研究所所长。尽管不断收到其他大学的聘书,鲍吾刚却始终留任于母校,直至生命终止。在教学生涯中,鲍吾刚曾多次受聘于美国密西根(michigen)大学,担任该校的客座教授,并与美国汉学界和东亚研究者建立和保持密切的联系。他曾到伯克利加州大学、西雅图华盛顿大学以及香港、台湾、日本和夏威夷等地做过研究工作。此外,鲍吾刚还是下列大学的客座教授:美国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nia)(1968—1969),密执安大学(1977),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lty,canberra)(1984),日本筑波大学(university of tsukuba,institute of philosophy,tokyo)(1984)。在他漫长的学术生涯里,鲍吾刚培养的一批又一批中国学家如璀璨繁星照耀在德国汉学界,其中有的早已成为活跃于文化和经济领域的国际知名人士。

近30年来,鲍吾刚在慕尼黑大学指导的硕士论文超过了100篇(慕尼黑大学直到1969年才设立汉学硕士学位,汉学在这之前只能作为副专业),他自己是东亚研究所培养的第4位汉学博士,如今慕尼黑大学毕业的汉学博士已经接近三位数,而其中的大多数博士论文都是在他的指导下完成的。自1990年起,他还被聘为德意志研究会汉学专业的鉴定专家,1976年至1993年间担任了德意志研究会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1985年还被选为巴伐利亚州科学院院士,1992年成为莱茵-威斯特法伦科学院(rheinisch—westfalische akacemie der wissenschaften)通讯院士。

鲍吾刚治中国学颇有家学渊源。他出生的家庭对广义的亚洲怀有浓厚的兴趣,父亲鲍尔(hans bauer)教授是著名的阿拉伯学家和闪米特学家,大名赫然列在德国大百科全书(brockhaus enzyklop?die)之中,生前曾任德国东方学院研究协会(deutsche morgenl?ndische gesellschaft)主席。鲍吾刚子承父业,但把研究目光投向东亚,据他说是担心父亲名气太大,自己再搞中亚学不易突破。而这一念之差造就了一位本世纪继卫礼贤(richard wilhelm)之后对德国社会和文化影响最大的汉学家。鲍吾刚曾于1977年5~6月来华访问。1997年1月14日,鲍吾刚去世。

目录

译者的话前言第一章 确定边界(前1500—前2oo年) 第一节 此界和彼界的统一 整一的世界 有关幸福的根本概念 变化的困境 第二节 漠然现世 天 孔子和中国人本主义 孟子和第一个社会乌托邦 墨程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基础 第三节 逃离让会 道家的自然与生命 《庄子》中的梦与死 第四节 黄金现世和发现来来 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 苟子和以利制序 法家和以法制序 法家的混杂形式第二章 在此世的边界上(约前20o—300年) 第一节 视作未来的过去 文明与自然、过去与现在的再融合门 董仲舒和历史循环论 宇宙目的论思想的开始和“大一统”观念 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 第二节 位于世界尽头的国家 北方和南方:作为象征与模式 东方和西方:成仙得道与避难之地 对上天的恐惧和对大地的深情 第三节 叛乱与和平 道家与墨家观念的融合 太平和军事的均衡 道教和乌托邦思想第三章 对彼岸世界的迷恋(约3o0—10o0年) 第一节 白山和无政府状态 无君论:隐士与起义者的理想 自由.自然的浪漫主义与狂癫 超脱、酒醉与创造力 第二节 在西方天堂里的救赎 佛教带来幸福处所的变化 西方极乐世界 北翟庐洲 时间的消失和佛教禅宗 第三节 洞穴后的世界 道教天堂的类型 作为幸福体验的旅行 作为再生之地的洞穴 阴间与时间的转换第四章 现实的尘埃(1000—18oo年) 第一节 忠诚和异端 儒教的胜利和世界的收缩 忠诚的快乐 宗教理想的压制 秘密团体和他们的社会政治诉求 民族主义的诞生 第二节 “格物” 懦家内部两极分化之现象 宗族共产主义 儒家理想中的怀疑 第三节 等待和听天由命 变革的急躁与市侩的沉着 李汝珍的奇境第五章 曙光(1800年以后) 第一节 沉睡与来自天父的讯息 人造的天堂 洪秀全与基督教 太平天国在社会改革上的尝试 上帝与民族主义的王国 第二节 “大同世界”的幻影 儒教的“改革” 世界政府 阶级、种族与家庭的终结 教育、抚养以及惩罚 “天游之学” 第三节 理想混乱的时代 东西方冲突之间的乌托邦 “内”与“外”、“知”与“行”的两极之间 孙逸仙的综合法 新无政府主义与“机器达致大同” 均力说与死亡作为拯救 田园理想、生命哲学与民族主义 温和观与对大独裁者的期待 第四节 新中国与拯救世界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源始 行动意志与农村的变革角色 马克思与孔夫子的对话及城市的变革角色 毛泽东的崛起 “矛盾”与“实践” “大跃进”与“大空话” “一穷二白”,运动与走向死胡同 游泳与太阳的宗教性象征 无法解开的结参考书目译后记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版权所有: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指导单位:江苏省新闻出版局 江苏省全民阅读办 主管单位: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主办单位: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
备案号:苏ICP备10080896号-8  地址:南京市洪武北路55号置地广场 邮编:210005 电话:025-84783597 传真:025-84783531 技术支持: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隐私政策
返回顶部